王清任
名医朝代:清代
王清任(Wang Qingren,1768~1831)又名全任,字勋臣。清代直隶省(今河北省)玉田县人。王清任是中国清代的一位注重实践的医学家,他对祖国医学中的气血理论作出了新的发挥,特别是在活血化瘀治则方面有独特的贡献。他创立了很多活血逐瘀方剂,注重分辩瘀血的不同部位而分别给予针对性治疗,他的方剂一直在中医界受到重视,并广泛应用于临床,经临床实践验证,疗效可靠。在临床实践方面,对气血理论作了新的发展,他认为“气”和“血”是人体中的重要物质,主张“治病之要诀,在明白‘气、血’,无论外感内伤,……所伤者无非气、血”。在他治疗疾病的处方中,提出“补气活血”,“逐瘀活血”两个治疗方法,这就是活血化瘀的理论,迄今仍有实用价值。他创立的“血府逐瘀汤”等8个方剂,疗效显著。他创立和修改古方33个,总结出了气虚症状60种,血瘀症状50种。创制的药方治疗范围十分广泛,“补阳还五汤”是治疗冠心病、半身不遂的有效名方。我国医学界至今仍沿用王清任的某些方剂,对治疗脑膜炎后遗症、小儿伤寒瘟疫、吐泻等症有良好效果。王清任治学态度十分严谨。主张医学家著书立说应建立在亲治其症万无一失的基础之上。他反对因循守旧,勇于实践革新,终成名于世。王清任的著作为《医林改错》,这是一部几百年来令医学界争论不休的书。书中主要阐述了两各方面的观点。他认为前世许多医书的讲法不正确,须改正,故书名便为《医林改错》;另一主要内容主要表明了他对人体气血的一个特殊的认识。他认为气与血皆为人体生命的源泉,但同时也是致病因素。不论外感内伤,对于人体的损伤,皆伤于气血而非脏腑。气有虚实:实为邪实,虚为正虚;血有亏瘀,亏为失血,瘀为阻滞。他认为瘀血是由于正气虚,推动无力造成的,故血瘀证皆属虚中夹实。故而他倡导“补气活血”和“逐瘀活血”两大法则,这就是他的著名的“瘀血说”。